教育部課審會推薦國文選文,打算以《鹿港乘桴記》取代《台灣通史序》。這兩篇文章誰優誰劣,或者《台灣通史序》關於「篳路藍縷」、「開山撫番」的態度,是否影響其文學價值,已有方家指明,在此不擬多論。我們就來看看這兩篇文章作者的背景吧。
《台灣通史序》是由連橫所作。連橫1878年出生,家族居於台灣台南,父親曾告誡他「汝為台灣人,不可不知台灣事」,最終發憤著述《台灣通史》。儘管《台灣通史》是台灣第一部通史,具有很高的文學與歷史價值,不過他也曾在報紙內歌頌日本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,更曾提出《鴉片有益論》為日本殖民政府開脫,對當時的台灣人來說頗為不能接受。晚年,連橫舉家移居上海,死前並告訴兒子連震東「中日必須一戰,光復台灣即其時也」,後來果不出其料,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復歸祖國之手。儘管在對於日本殖民統治的態度上,連橫留下爭議,不過《台灣通史序》是第一個將台灣做為一個主體來敘述歷史的嘗試,仍然具有很高的象徵性意義,《台灣通史序》文字的精美流暢,也都引為佳話。
這次用以取代《台灣通史序》的《鹿港乘桴記》,其作者是洪繻。洪繻本名洪攀桂,同治五年出生,台灣彰化人,光緒十七年中秀才。光緒二十一年清廷割讓台灣,洪繻堅決抗拒,與丘逢甲等人共同主張武力抗日,共組台灣民主國。後來,台灣民主國力不能繼而瓦解,他仍心懷故國、不服日據,不僅以《漢書》「棄繻生」之說法,改名為洪繻、並改字為棄生,更拒不剪清朝的辮子,拒絕穿著日本提倡的西式服裝,堅持不講說日語,更不讓孩子接受日本教育。在中國人最重視的紀年上,清朝割讓台灣後,洪繻並未隨之改用日本紀年,而是改採干支紀年,以表示堅決不服從日本人在台灣的統治。洪繻在日據時期所撰寫的文章,多半反映日本人在台的倒行逆施,與台人在日本統治時期的民生疾苦,以此為當局所忌,更曾身陷囹圄,使他對時局更充滿無力感,最終在民國十八年二月去世,享年六十三歲。他的作品在日據時期因當局禁忌,難以出版,直到台灣光復後才大白於天下,民國五十九年結集成冊。
當今許多人,敵視國民政府戒嚴時期的統治,反對於日本殖民統治歌功頌德,好似日本帶給台灣多大的進步、賜給台灣多大的恩惠。從洪繻一生的事蹟,就可看出這種思維的荒誕不經。若民進黨政府想以《鹿港乘桴記》取代國民黨連家先人著作的《台灣通史序》,反倒恰恰體現了台灣在日本殖民之下的悲哀與痛苦,打擊了一群不明真相而媚日親日的台獨份子。
本文不擬詳論《台灣通史序》與《鹿港乘桴記》在文學價值上孰優孰劣、哪篇文章更適合放入高中國文課本。不過,《台灣通史序》作為首部以台灣為主體的史書,作者晚年認為中國必將「光復台灣」;《鹿港乘桴記》作者更是自始至終反對日本殖民,以清朝遺民自居。這恰恰證明,台灣的文學發展與中國文學一脈相承,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的聯繫是切斷不了的。
(作者為前國民黨青年團總團長、台大國發所碩士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