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元月13日,受國人普遍尊敬與懷念的蔣經國總統逝世30年。蔣經國總統可以說是「貴而多蹇」,他一生經歷許多不同階段的磨難與考驗:1925年10月間,形同人質地留在蘇俄,幾乎要客死異鄉了。直到1927年3月25日才離開蘇聯。
這段艱苦的歲月,養成了蔣經國堅忍的性格,與絕不向惡勢力低頭的毅力,他懷抱著必死的決心,要為人民向惡勢力戰鬥。
他應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輝的邀約,出任省政府保安處少將處處長,自此展開他在江西贛南7年的初啼新聲,他所施行的贛南新政十分成功,被認為是中國戰時政治的一項奇蹟。
他舉辦軍中「康樂室」,使得逃兵大量減少,他舉辦戰士授田證,解決當時社會因為貧窮,充斥菸、賭、娼的現象,接著建立托兒所、幼兒園、十字醫院與體育館,收容難民與孤兒等。他培訓社會青年,要求他們近民親民、訪查民間……社會呼其為「蔣青天」,迄今蔣經國在贛南新政仍受當地民眾的懷念。
抗戰勝利,光復地區社會的重建,成了政府重大政策,蔣經國擔任經濟管理委員會委員,管理上海通貨膨脹問題,準備「打老虎」,卻打到孔祥熙的兒子,宋美齡出面阻撓,打老虎的事就因此不了了之。
他力挽抗戰後金融秩序的整頓,經過3年多時間,可惜徒勞無功,這應該是他一生最氣餒的階段。
在大陸節節的敗退,讓蔣經國成了父親最可親信的依靠,他負擔了大陸撤退的執行工作:包括中央銀行黃金及故宮文物的轉運、大師錢穆、吳經熊等人遷台,以保持國家的元氣。
共軍向金門狂攻,登陸江登島的解放軍千餘人被國軍趕下岸,這就是最著名的「金門大捷」。
到了台灣,蔣介石決心「勵精圖治」,中國國民黨成立中央改造委員會,由張其昀任秘書長,陳誠、張道藩、蔣經國、曾虛白等十餘人為改造委員。
事實上,從遷台到1975年4月5日蔣介石逝世,這26年是蔣經國全力輔佐蔣介石治理台灣的歲月。這個階段,可稱為「執行長時期」,這也是蔣經國一生中與父親關係最密切的日子。
他得到父親充分的信任,日本學者小谷豪治郎曾說:父子如此合作,在歷史上並不多見,父子可以說是「相依為命」。
蔣經國圓滿地達成「大陳島撤退」之使命,後即出任國軍退除後官兵輔導會,為榮民之安置成立榮民之家、榮民總醫院,並成立許多榮民事業,並妥切安排農民的就業、就學、就醫與就業。蔣經國親率榮民弟兄開鑿中央橫貫東路,建立一條橫貫台灣東西部之便捷交通,使得山區資源開發,許多人受惠迄今,印象深刻。蔣經國不畏艱難,親率探勘隊,深入崇山峻嶺,那是他把自己的生命與台灣的生命結合在一起的見證歲月。
1958年8月23日,金門發生炮戰,共軍在10小時向金門發射57000餘發炮彈。當砲火最猛烈之際,蔣經國冒險搭乘軍艦到金門訪問軍民,又乘日本人改良的攻擊小艇前往小金門,其無畏生死的精神可謂驚天地而泣鬼神。
至此,蔣經國的生命完全交付給國家與人民,此後又擔任行政院副院長、經建會主任委員,他開始對台灣的經濟注入動力。
他全部掌握了經濟建設的全盤事宜,台灣以傲人的「十大建設」成為亞洲四小龍,並是四小龍之首。台灣人在世人面前走路有風,因為「台灣錢淹腳目」。
1978年2月21日,60歲的蔣經國當選中華民國第六任總統,他照會新聞界,第一稱領袖,不要叫萬歲,他強調他只是普通百姓,普通黨員,他說:「我是台灣人,也是中國人。」他決心以自己的血與汗,緊緊地與台灣人的血與汗相聚在一起。
但蔣經國命運的「貴而多蹇」是歷史給他的考驗,1978年12月16日凌晨,美國大使臨時求見蔣經國總統,告知美國將於八小時後宣佈與中共建交。蔣經國便提出「莊敬自強,處變不驚」安定人心。
同年12月,美麗島與台灣人權委員會在高雄舉辦「國際人權日」集合遊行,不斷高喊「打倒特務政治」等,三千多名遊行者手持標語,十分激情。當局派出軍警攔阻,用催淚彈、軍事等鎮壓遊行民眾,造成兩百多人受傷。施明德、黃信介、姚嘉文、張俊宏等152人以「叛亂罪」被抓,經過軍法審判,分別判處不同刑期。
此時,在美國的《蔣經國傳》作者江南(本名劉宜良)在美國舊金山遭竹聯幫成員陳啟禮、董桂森、吳敦等人刺殺身亡。「江南案」的風暴又引發台灣島政局的混亂,而另一本吳國楨的回憶錄也引發台灣政局的動盪,被指控與蔣介石有關,台灣國際形象調降到最低。
這連串的事件,引起黨外人士更加要求政府全面落實民主政治的言論自由。蔣經國遂決定實行十大行政革新,大力改善社會風氣與政治風氣,大舉任用台籍人士,以及充實中央民意代表機構,讓本省菁英加入權力最高層。
美國政治學者杭廷頓說:改革要面面作戰,比革命還難,但蔣經國立定目標,勇往直前,即知即行,冀求有功,可以說是執行「威權開明」的代表象徵。
蔣經國在國內與外交相重夾擊之下,仍決心維持容忍和寬大的態度,他的辦公室有一塊石頭上書「容」、「忍」,代表著他內心世界。蔣經國素患糖尿病,導致兩眼視網膜剝離、懼光;腳趾也因壞死而截肢,不良於行。
蔣經國說:「謀在於眾,斷在於獨。」所以他喜歡深入民間,與民間人士交朋友,可以說,台灣全省都有他的朋友,他絕不是高高在上的領袖,他也強調「親眼看」,眼見為信,在經國先生離世後,民間11位友人還每年有聚會懷念。
經國先生迄今仍是人民心目中聲望最高的「總統」,他是將心比心,沒有人會忘懷他的歷史地位與貢獻。
(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名譽文學博士)